原子序数 | 91 |
---|---|
相对原子质量 | 231.03588 |
質量數 | 231 |
族 | |
---|---|
周期 | 7 |
区 | f |
个质子 | 91 p+ |
---|---|
个中子 | 140 n0 |
电子 | 91 e- |
物理性质 | |
---|---|
原子半径 | 180 皮米
|
摩尔体积 | 15 cm³/mol
|
共价半径 | 169 皮米
|
Metallic Radius | |
离子半径 | 104 皮米
|
Crystal Radius | 118 皮米
|
范德华半径 |
243 皮米
|
密度 | 15.4 g/cm³
|
能量 | |
質子親合能 | |
电子亲合能 | |
電離能 | 5.89 eV/particle
|
汽化热 | 481.2 kJ/mol
|
熔化热 | 16.7 kJ/mol
|
标准摩尔生成焓 | 563 kJ/mol
|
Electrons | |
電子層 | 2, 8, 18, 32, 20, 9, 2 |
價電子 | 2 |
电子排布 | [Rn] 5f2 6d1 7s2 |
氧化数 | 2, 3, 4, 5 |
电负性 |
1.5
|
Electrophilicity | |
Phases | |
物質階段 | 固体 |
Gas Phase | |
沸点 | |
熔点 | 1,845.15 K
|
critical pressure | |
critical temperature | |
三相點 | |
Visual | |
顏色 | 银色
|
外表 | bright, silvery metallic luster |
折射率 | |
材料性质 | |
热导率 | |
热胀冷缩 | |
摩尔热容 | |
比热容 | |
绝热指数 | |
electrical properties | |
type | Conductor |
電導率 | 5.6 MS/m
|
电阻率 | 0.00000018 m Ω
|
超导现象 | 1.41 K
|
磁 | |
type | paramagnetic |
磁化率 (Mass) | 0.0000000325 m³/Kg
|
磁化率 (Molar) | 0.000000007509 m³/mol
|
磁化率 (Volume) | 0.0004995
|
magnetic ordering | |
居里点 | |
奈耳温度 | |
Structure | |
晶体结构 | 体心四方 (TET) |
晶格常數 | 3.92 Å
|
Lattice Angles | π/2, π/2, π/2 |
mechanical property | |
硬度 | |
体积模量 | |
剪切模量 | |
Young's modulus | |
泊松比 | |
音速 | |
分类 | |
分类 | 锕系元素, Actinides |
CAS Group | |
IUPAC Group | |
Glawe Number | 35 |
Mendeleev Number | 18 |
Pettifor Number | 46 |
Geochemical Class | U/Th decay series |
親鐵元素 | litophile |
other | |
Gas Basicity | |
Dipole Polarizability | |
C6 Dispersion Coefficient | |
Allotropes | |
截面 | 200
|
Neutron Mass Absorption | |
量子数 | 4K11/2 |
空间群 | 139 (I4/mmm) |
稳定的同位素 | 1 |
---|---|
不稳定的同位素 | 30 |
Radioactive Isotopes | 31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1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6 ± 3 m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06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% |
p (proton emission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2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5.8 ± 1.9 ms
|
自旋 | 3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7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3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7.4 ± 2.4 m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5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4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7 ± 3 ms
|
自旋 | 7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5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5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4 ± 2 m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9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6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05 ± 12 ms
|
自旋 | 5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2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7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3.8 ± 0.2 m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− (β− decay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8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08 ± 5 us
|
自旋 | 8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9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19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56 ± 9 n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05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0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0.85 ± 0.06 us
|
自旋 | 1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05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1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5.9 ± 1.7 u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83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2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3.8 ± 0.2 ms
|
自旋 | 1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0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3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5.3 ± 0.3 ms
|
自旋 | 9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0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4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844 ± 19 ms
|
自旋 | 5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5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5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.71 ± 0.1 s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5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6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.8 ± 0.2 m
|
自旋 | 1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9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74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26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7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38.3 ± 0.3 m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85% 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15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8 |
G因數 | 1.1666666666667 ± 0.16666666666667
|
半衰期 | 22 ± 1 h
|
自旋 | 3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98.15% |
α (α emission) | 1.85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29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.55 ± 0.04 d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9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99.51% |
α (α emission) | 0.49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0 |
G因數 | 1 ± 0.1
|
半衰期 | 17.4 ± 0.5 d
|
自旋 | 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92.2% |
β− (β− decay) | 7.8% |
α (α emission) | 0.0032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100
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1 |
G因數 | 1.3266666666667 ± 0.013333333333333
|
半衰期 | 32.65 ± 0.2 ky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-1.72 ± 0.05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1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SF (spontaneous fission) | 3% |
24Ne (heavy cluster emission) | 13.4% |
23F | 9.9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2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.32 ± 0.02 d
|
自旋 | 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9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3 |
G因數 | 2.6666666666667 ± 0.46666666666667
|
半衰期 | 26.975 ± 0.013 d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-3 ± 0.4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4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6.7 ± 0.05 h
|
自旋 | 4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13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5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24.4 ± 0.2 m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50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6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9.1 ± 0.1 m
|
自旋 | 1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3 |
宇稱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SF (β−-delayed fission) | 6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7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8.7 ± 0.2 m
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5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8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2.28 ± 0.09 m
|
自旋 | 3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8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SF (β−-delayed fission) | 2.6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39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1.8 ± 0.5 h
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5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丰度 | Radioactive ☢️ |
---|---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質量數 | 240 |
G因數 | |
半衰期 | |
自旋 | 3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% |
發現者或發明者 | Fredrich Soddy, John Cranston, Otto Hahn, Lise Meitner |
---|---|
发现地点 | England/France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17 |
语源学 | Greek: proto and actinium (parent of actinium); it forms actinium when it radioactively decays. |
發音 | PRO-tak-tin-eh-em (英语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