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子序数 | 52 |
---|---|
相对原子质量 | 127.6 |
質量數 | 130 |
族 | 16 |
---|---|
周期 | 5 |
区 | p |
質子 | 52 p+ |
---|---|
中子 | 78 n0 |
电子 | 52 e- |
原子半径 | |
---|---|
摩尔体积 | |
共价半径 | |
Metallic Radius | |
离子半径 | |
Crystal Radius | |
范德华半径 | |
密度 |
能量 | |
---|---|
質子親合能 | |
电子亲合能 | |
電離能 | |
汽化热 | |
熔化热 | |
标准摩尔生成焓 | |
电子 | |
電子層 | 2, 8, 18, 18, 6 |
價電子 | 6 ⓘ |
电子排布 | [Kr] 4d10 5s2 5p4ⓘ 1s2 2s2 2p6 3s2 3p6 4s2 3d10 4p6 4d10 5s2 5p4 |
氧化数 | -2, -1, 0, 1, 2, 3, 4, 5, 6 |
电负性 | 2.1
|
Electrophilicity Index | |
物质基本状态 | |
物質階段 | 固体 |
gaseous state of matter | |
沸点 | |
熔点 | |
critical pressure | |
critical temperature | |
三相點 | |
外表 | |
顏色 | 银色
|
外表 | |
折射率 | 1.000991
|
材料性质 | |
热导率 | |
热胀冷缩 | |
摩尔热容 | |
比热容 | |
绝热指数 | |
electrical properties | |
type | Semiconductor |
電導率 | |
电阻率 | |
超导现象 | |
磁 | |
type | diamagnetic |
磁化率 (Mass) | -0.0000000039 m³/Kg
|
磁化率 (Molar) | -0.000000000498 m³/mol
|
磁化率 (Volume) | -0.0000243
|
magnetic ordering | |
居里点 | |
奈耳温度 | |
结构 | |
晶体结构 | 三方晶系 (HEX) |
晶格常數 | |
Lattice Angles | π/2, π/2, 2 π/3 |
mechanical property | |
硬度 | |
体积模量 | |
剪切模量 | |
Young's modulus | |
泊松比 | |
音速 | |
分类 | |
分类 | 准金属, Metalloids |
CAS Group | VIB |
IUPAC Group | VIA |
Glawe Number | 94 |
Mendeleev Number | 102 |
Pettifor Number | 92 |
Geochemical Class | semi-volatile |
親鐵元素 | chalcophile |
稳定的同位素 | 4 |
---|---|
不稳定的同位素 | 38 |
Natural Isotopes | 8 |
質量數 | 104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2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1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質量數 | 105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3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633 ± 66 ns
|
自旋 | 7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06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質量數 | 106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4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78 ± 11 u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81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100% |
質量數 | 107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5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3.22 ± 0.09 ms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9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α (α emission) | 70% 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|
β+ p (β+-delayed prot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08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6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.1 ± 0.1 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51% |
α (α emission) | 49% |
β+ p (β+-delayed proton emission) | 2.4% |
β+α (β+-delayed α emission) | 0.065% |
質量數 | 109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7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4.4 ± 0.2 s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7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96.1% |
α (α emission) | 3.9% |
β+ p (β+-delayed proton emission) | 9.4% |
β+α (β+-delayed α emission) | 0.0049% |
質量數 | 110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8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8.6 ± 0.8 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7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α (α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11 |
---|---|
中子數 | 59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6.2 ± 0.6 s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7 |
宇稱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β+ p (β+-delayed prot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12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0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 ± 0.2 m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6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質量數 | 113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1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.7 ± 0.2 m
|
自旋 | 7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質量數 | 114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2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5.2 ± 0.7 m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質量數 | 115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3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5.8 ± 0.2 m
|
自旋 | 7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1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質量數 | 116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4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.49 ± 0.04 h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5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質量數 | 117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5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62 ± 2 m
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5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75% |
e+ (positron emission) | 25% |
質量數 | 118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6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6 ± 0.02 d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100% |
質量數 | 119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7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.5 ± 0.1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6.05 ± 0.05 h
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97.94% |
e+ (positron emission) | 2.06% |
質量數 | 120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8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0.09 ± 0.01
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6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2β+ (double β+ decay) |
質量數 | 121 |
---|---|
中子數 | 69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9.31 ± 0.07 d
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9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+ (β+ decay; β+ = ϵ + e+) | 100% |
質量數 | 122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0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2.55 ± 0.12
|
放射性 | 稳定同位素 |
半衰期 | Not Radioactive ☢️ 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2 |
宇稱 | + |
質量數 | 123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1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0.89 ± 0.03
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2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ϵ (electron capture) | 100% |
質量數 | 124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2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4.74 ± 0.14
|
放射性 | 稳定同位素 |
半衰期 | Not Radioactive ☢️ 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2 |
宇稱 | + |
質量數 | 125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3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7.07 ± 0.15
|
放射性 | 稳定同位素 |
半衰期 | Not Radioactive ☢️ |
自旋 | 1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1 |
宇稱 | + |
質量數 | 126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4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8.84 ± 0.25
|
放射性 | 稳定同位素 |
半衰期 | Not Radioactive ☢️ 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24 |
宇稱 | + |
質量數 | 127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5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.42333333333333 ± 0.0026666666666667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9.35 ± 0.07 h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28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6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31.74 ± 0.08
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.25 ± 0.09 Yy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2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2β− (double 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29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7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.468 ± 0.0026666666666667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69.6 ± 0.3 m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.055 ± 0.013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9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0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8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34.08 ± 0.62
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791 ± 21 Ey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2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2β− (double 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1 |
---|---|
中子數 | 79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.464 ± 0.006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5 ± 0.1 m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39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2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0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3.204 ± 0.013 d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3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1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.56666666666667 ± 0.013333333333333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2.5 ± 0.3 m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.23 ± 0.09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0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4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2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41.8 ± 0.8 m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4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5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3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-0.19714285714286 ± 0.014285714285714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9 ± 0.2 s
|
自旋 | 7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.29 ± 0.09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69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質量數 | 136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4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7.63 ± 0.09 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1.37% |
質量數 | 137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5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2.49 ± 0.05 s
|
自旋 | 3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5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2.94% |
質量數 | 138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6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.46 ± 0.25 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75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4.8% |
質量數 | 139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7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724 ± 81 ms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4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40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8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351 ± 5 m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41 |
---|---|
中子數 | 89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93 ± 16 ms
|
自旋 | 5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4 |
宇稱 | -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|
2n (2-neutr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42 |
---|---|
中子數 | 90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47 ± 8 m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994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|
2n (2-neutr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43 |
---|---|
中子數 | 91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120 ± 8 ms
|
自旋 | 7/2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10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|
2n (2-neutr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44 |
---|---|
中子數 | 92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93 ± 60 ms
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15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100%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|
2n (2-neutron emission) |
質量數 | 145 |
---|---|
中子數 | 93 |
相對原子質量 | |
G因數 | 0
|
丰度 | |
放射性 | ☢️ 放射性元素 |
半衰期 | |
自旋 | 0 |
nuclear quadrupole moment | 0
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2018 |
宇稱 | + |
decay mode | 強度 (物理) |
---|---|
β− (β− decay) | |
β− n (β−-delayed neutron emission) | |
2n (2-neutron emission) |
發現者或發明者 | Franz Müller von Reichenstein |
---|---|
发现地点 | Romania |
发现或发明时间 | 1782 |
语源学 | Latin: tellus (earth). |
發音 | te-LOOR-i-em (英语) |
相对丰度 | |
---|---|
地壳丰度 | |
丰度 (海洋) | |
丰度 (人体) | |
丰度 (流星体) | 0.00021 %
|
丰度 (太阳) | |
宇宙丰度 | 0.0000009 %
|
1 | s | 1.0432 |
2 | p | 4.14 |
2 | s | 13.6688 |
3 | d | 14.1607 |
3 | p | 17.9911 |
3 | s | 18.0019 |
4 | d | 32.04 |
4 | p | 28.878 |
4 | s | 27.5916 |
5 | p | 41.1915 |
5 | s | 39.462 |